本来火炮都撤了回去,现在又要进入战斗状态,需要从新部署。
但是火炮的笨重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也需要时间。
而高句丽王却不按常理出牌,他心里最佩服的人就是隋末农民起义混战下的洛阳王。
此人杀败瓦岗军的著名一战就和如今的状况一模一样。
所以高句丽王是一点都没有篡改洛阳王的剧本,甚至连剧情都追求完美。
只见高句丽王刚一出城,立刻就展开了对大唐联军的进攻。
面对着扇面一样的联军,高句丽军呈现出了一条利剑的样子,由高句丽王亲自担当箭头,十万大军展开了一字长蛇阵,不停的刺入大唐联军之中。
而处在最外面的正是新罗军队,他们虽然没有大唐军的骁勇,但也是被大唐武装起来的力量。
可以说武器装备,甚至就连铠甲都装备上了大唐的制式扎甲。
战斗力也是杠杠的。
但是,高句丽王也算是马上皇帝,治国无能并不意味着他的战斗力薄弱。
率先冲锋攻阵的高句丽王,打不动之后,并不是撤退,而是立刻分兵将箭头变成两支利剑再次对被攻击部队的两翼进行骚扰进攻。
而一字长蛇阵的后续部队,继续保持着对新罗守军的强大压迫力。
就犹如消防栓不停的冲刷着沙墙一样。
终于会在最薄弱的地方崩盘。
而事实也是如此,李治的神策军调动尚未完毕,新罗的守军已经力不能支,逐渐的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然后就是心理防线崩溃,最后形成了溃败之像。
“凿穿他们。”
高句丽的扶余人也都是骁勇善战之辈,他们从小就生长在尚武之风的族群之中。
可以说人人善战,在战场上一旦疯起来就连神仙也难阻挡。
更何况面对的是屡败屡战的新罗人。
在扶余人悍不畏死的轮番冲击下,新罗最终抵抗不住压力,正面防线开始全面溃退。
溃败之势一点形成,就很难阻止。
“陛下,我们不能误伤了友军,撤退吧。”
身经百战的将军对这种败局已定的形势下,也很难挽回局势。
所以规劝李治撤退是明智之举。
但是李治还能推到何处,这里可是敌国领土。
静观局势的李治敏锐的发现,新罗人的溃败不过是因为正面防线受挫。
在整个战场上不过只占一小部分而已。
而且扶余人采用的一字长蛇阵,不停的利用人数的优势碾压正面守军。
采取车轮战来消耗守军的力量。
“朕觉得扶余人的一字长蛇阵有利可图,谁敢随朕杀入敌阵,截断一字长蛇阵,将扶余人反包围。”
这可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一旦成功完全可以消除正面失利的影响,但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万一不成功呢?
那就意味着被敌人反包围,继而引发不可挽回的损失。
“陛下,不可,这样太冒失了。”
众将都感觉李治太冒险了,但是又不得不说李治具备先帝李世民一样的洞察力。
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只有铺捉到战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朕的圣旨,神策军的将士们,随朕冲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