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这段时间以来,欧洲贵族们谈的最多的就是在奥斯曼的国土上修运河的事,贵族们是能看到地图的,都知道这条运河修成了,意味着什么。
这是好事,唯一不好的就是要招惹奥斯曼帝国。
修河这件事的出头鸟是大明帝国,可大明帝国又不跟奥斯曼接壤,奥斯曼人一旦报复,就得报复欧洲人。
英法等国离得远倒是无所谓,欧洲中部、中南部的国家可就倒霉了,怕被奥斯曼人报复,没有几个国家派人来到敦刻尔克表明态度,荷兰人倒是热情,英法也有意向。
但四国做这件事,力度有点不够,四国可以打垮奥斯曼海军,却很难打垮奥斯曼陆军。
事情似乎要不了了之,作为大明在欧洲的代言人,秦孝明当即躬身前往伊斯坦布尔,与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四世谈判。
在去之前,秦孝明尽可能多的收集穆拉德四世的信息:
穆拉德四世,奥斯曼帝国第17位苏丹,11岁即位,现在他17岁,虽已成年,却并未掌权。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正处于妇人干政的时期,7年前的1622年,穆拉德的异母兄长奥斯曼二世被禁卫军耶里切尼军团(即苏丹亲兵)废黜后,据说患有精神病的穆斯塔法一世再次即位。
在他短暂的第二次统治时间里,帝国局势陷入混乱,安纳托利亚爆发叛乱,穆斯塔法无法控制局面,各派系都认为“只有用严酷的穆拉德王子替换无能的穆斯塔法一世才能恢复帝国表面的统一。
于是在1623年9月10日,经过宫内密谋,穆斯塔法被废,年仅11岁的穆拉德登基,称穆拉德四世。
看完第一遍信息后,秦孝明对穆拉德四世有了第一印象——被寄予希望的少年苏丹。
看完第二遍,他发现这位少年苏丹面对的情况可不怎么好。
穆拉德四世受到家人的控制,由柯塞姆苏丹垂帘听政,通过大太监穆斯塔法·阿加进行统治,这时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和财政一片混乱。
安纳托利亚和鲁米利的大部分地区被各省的叛乱者所控制,五年前,波斯人趁机进入巴格达地区,占领了巴格达、巴士拉在内的两河流域土地。
而穆拉德本人在这一时期致力于学习各种知识,并未主政。
奥斯曼帝国的实际掌权者柯塞姆,被欧洲人称作是‘最危险最聪明的苏丹皇太后’,跟她打交道,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
三月中旬,秦孝明等23人组成使团通过地中海,来到奥斯曼帝国首都康斯坦丁尼耶,也就是的伊斯坦布尔。
温暖的阳光高悬在人们头顶,秦孝明等人组成的师团站在宽阔笔直的街道上,看着两侧辉煌的建筑,以及身边川流如织的行人,这跟他们想象中的野蛮之城完全沾不上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