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人,有各人的担忧。
王大眼生怕,半颗土豆,激起流民的贪念。
让马周好不容易,救下的母子,丧命路边。
而李安,看着越来越乱的泾阳城周边,脸上的怒意,越来越浓。
乱世和盛世。
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秩序的是否存在。
可如今。
大唐已经进入了贞观年间了。
最后一个分裂的军阀梁师都,也被李安,在月前扫灭了。
现在。
各地还能看到的战事,也就是川蜀哪里,僚人的叛乱了。
但这样的叛乱,微不足道。
有宿国公程知节领兵镇压,僚人掀不起任何波澜。
从贞观开始。
完全可以说是大唐,已经迈入了盛世的开端。
可既然如此。
泾阳的政事,为什么还会如此的混乱?
莫不成,此地的官员,难道还以为,自己处在,中央腾不出手来的乱世吗?
这里可是靠近近畿的地方啊!
户部难道也不管上一管吗?
若只是从这一点上来看。
户部全员定罪,一点儿都没错。
而户部尚书韩仲良,确实也是死不足惜。
但怒火归怒火。
李安一点都没有下马的心思。
正如马周所说。
早一天理顺了这件事儿之后,就能拯救更多的人。
让开躺的横七竖八的流民。
一行队伍,直接入城而去。
李安并没有向城中的县衙走去。
而是打马,直接奔赴常平仓所在。
常平之法,是战国在魏所行的平籴。前隋于开皇三年,设置义仓,备凶年赈给。
唐承隋制。
尽管朝廷之中,制定属于大唐的礼法。
但在地方之上。
依旧还在沿用,从隋朝流传至今的制度。
非大唐制度,深入人心,不可替换。
据李安,从中书那里了解到的消息。泾阳这里,是由户部度支郎中,亲自操持的。
如今。
金部郎中和仓部郎中已经下狱。
度支郎中,也要回京待罪,等御史台核实。
谁知道,离开了户部,泾阳的赈灾情况,会乱成什么样子。
李安一上来,直奔义仓所在,就是为了稳住城中的动荡。
在他想来。
赈灾之事,多少应该有点儿混乱。
可是等李安一行,到达义仓所在之后。
事情,在一帮小吏的操持之下,居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连运往各个粥棚粮食的数量,都没有短缺。
让李安心目之中,每逢赈灾,必有贪污的刻板印象,都彻底的落空了。
唯一让人忧心的是。
义仓之中的存粮,支持不了多久了。
就算是用最稀的粥吊命,也最多不过支撑半月而已。
见此地确实不用他操心。
李安称赞一句之后,准备前往县衙,询问泾阳周边的情况。
可是。
还没有等他策马。
队伍后面的王大眼,却抽了抽鼻子,喊了一声,道。
“殿下!”
“等等!”
说罢。
在李安诧异的眼神之中,他跳下了战马。
冲着运送粮食的马车走去。
可还没有等王大眼走近马车。
一个押送粮队的管事,立刻满脸堆笑的迎了上来,挡住了他的去路。
便是他想要绕开眼前的这人,那管事也是坚定不移的紧跟着王大眼的脚步,依旧挡在了他的面前。
然后,笑眯眯的说道。
“这位军爷!”
“满城的灾民,还在等着,喝中午的一口粥呢,耽误不得。”
“不知道军爷,有何贵干啊!”
这人,一边借着灾民之事,不动声色的威胁王大眼。
一边,却从袖子之中,抖出了一锭银子,悄咪咪的,就要塞到王大眼的手中。
一趟北伐。
北方突厥,积攒了百年的财富,全都落到了李安的手中。
而以王大眼一路追随李安,光是分下来的财货,就能让豪富之家,颜面无光。
更何况,还有朝廷的赏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