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日安回京也不过半个月的时间但问题在于他在离开东江行省的时候已经交接了工作只是到了京城之后还未得到新的任命, 现在处于有衔无职的状态想管也无从入手。只不过他此次回京却并非是任期到了。
一般来说地方长官入京都是任期到了之后但苏日安距离其任期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只不过皇帝调苏日安进京, 是做了完全打算的不仅提前告知, 还安排了继任者前往。
可如果苏日安非要管也并非没有办法毕竟其回京之后已经陛见过一次可以对皇帝提出亦可以向内阁提出只不过苏日安一向与申京的官员们没有什么私交为了避免尴尬也就没有说什么。
因此现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也算是有他明哲保身的个人原因。以往的苏日安铁面无私绝对不会如此但经过了地方任职之后苏日安已经有所改变明哲保身并非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东江行省, 以他这种状态和内阁及行政总院各部门的关系, 若是贸然提请只会误事。
当着李昭誉和裴元器的面苏日安把心中的担忧说了个通透。李昭誉闻言轻轻点头表示理解苏日安的难处说道:“苏大人既是当世名臣又是孤臣以目前的身份确实难办一些。”
裴元器则是说:“旁人你不去找为何不进我的门?难道我裴元器是为了私人恩怨不顾大局的人吗?”
苏日安只能告罪并没有给出相关的解释反倒是李昭誉说道:“裴叔叔也就是得理不饶人东江的事他已经帮苏大人你处理的尾巴再过几日消息传来一切就不是问题了。”
苏日安万万没有想到会是如此他以为裴元器就是来兴师问罪的因此问道:“裴大人是如何解决的?”
“战储仓库的棉花我调了二十万担去了汉城。”裴元器说道他用手掰着比较大的菜花和蘑菇一边说道:“地方上那些行会和申京的期货市场闹的也太不像话了。今年主要棉花产地可都是没有天灾中原产区不论是播种面积还是产量都有增长。无论如何棉花是闹不到这个价格的说白了就是一群妖魔鬼怪故意炒高棉花价格。
不收拾他们一下还以为朝廷拿他们没有办法了。”
苏日安也知道其中道理但这种事也只有总揽全局的人才能办妥当。而裴元器虽然只是副相首相是赵铭德但他却实际掌握着帝国行政系统的实权而且做事果决不受寻常势力影响因此做起来才能算是得心应手。
苏日安正要道谢裴元器却是抬起手说道:“苏大人我可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帝国。”
“也罢总归裴大人救了东江行省的纺织业。”苏日安说。
李昭誉搅拌着蘸料对二人说道:“棉花现在是紧俏商品供需并不平衡还是要想方设法提高棉花产量才是。”
“据我所知中原、湖广和两淮棉花产量依旧不足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苏日安说道。
“苏大人你说的这些我们都明白。但棉花是战略商品其产地和产量直接关乎国家战略你可不要中了某些利益集团的阴谋诡计呀。”裴元器提醒说。
“我?怎么可能。”苏日安说道而裴元器的下句话让他有些坐不住了:“尤其是你要接手国资组的这个时候。”
苏日安诧异看着裴元器虽然他只是帝国副相但却是皇帝在内阁之中最为信赖的臣子从他口中说出来的话肯定是皇帝已经下定的决心那就是他的职位已经定下来了那就是进入行政总院的中枢成为部长级的高官不仅如此他还管着两个部其地位相当高。
所谓国资组是行政总院下辖的一个工作组汇合了两个部门也就是国有资源部和国有资产部。在帝国行政架构中如果由帝国副相掌管这类事务的时候两个部虽然不会合二为一但却会形成一个共同的工作小组由副相担任这个小组的领导。
苏日安显然没有这个资历他只是成为部级长官甚至连内阁阁员都不是。是担任这个工作小组的副手同时在两个部门也担任副部长。
而在两年后帝国内阁会有一次调整到时候苏日安就可以直接进入内阁了显然皇帝不仅安排了他的职位就连他的晋升路线都已经安排妥当了。而在这一次内阁换届之前国资组的领导就是苏日安眼前的这位副相裴元器。
如果裴元器不把事情说明白或许苏日安也就不继续这个话题了既然裴元器连他的个人安排都说出来了那苏日安只能继续下去他不再坚持自己不会中计的执拗反而问道:“裴大人您能把话说明白一些吗?”
“说明白一些那就是传统汉地的棉花种植面积不能无序扩张。在保证各省耕地面积大体不变的情况下才能调整种植面积。”裴元器吃着煮好的羊肉平淡说道。
苏日安点头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帝国一直坚持这样的政策。也就是说海内各行省如果想要提高棉花产量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通过改良品种、提高种植技术的办法提升单位面积内的棉花产量。而另外一个则是减少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腾出足够多的土地来种植棉花。
之所以如此是为了保证各行省土地的紧张程度。要知道海内各行省的人口是不断增长的但帝国中央政府一直对开垦荒地进行限制是为了逼着农民进城进行城市化或者倒逼着贫苦农民移民其他区域。
事实
是这种政策坚持了几十年效果非常好。虽然西津、美洲等海外领地迁移过去的百姓受到这项政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海内人口密集省份周围行省的人口却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分布。
比如在明清战争中人口只剩下几十万成都城内都出现老虎的四川行省就因为这项政策得到了大量的湖北、湖南和江西的移民河南的百姓大量向陕西迁移、西疆地区迁移。河北和山东百姓迁移到辽宁行省和吉林、黑龙江等绥靖区的也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