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159章 金印紫绶的绘卷28范仲淹篇(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刘彻的目光从他们脸上一一扫过,他们或若有所思,或心不在焉。

他忽然有些好奇这个科举制他们心底是怎么看待的。

不过贤明的帝王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拉着他们讨论这个——毕竟天女尚且没有结束这一次直播,而且其实科举制前面他们也已经讨论过了,并且已经拟了一个大致的章程出来,只是还没有全部推行下去罢了。

当时他们全是认真听话的,并且没有犹豫地把他的命令规规矩矩地执行了下去,但他们真的对这个“科举制”毫无芥蒂地就这样接受了吗?

【但是时间并没有等他。一年后,他的母亲谢氏病逝,他甚至没能奉养他的母亲多久。在范仲淹辞官守丧后,修堰工程由张纶支持完成。

虽然时间没有等他,但时间也是眷顾他的。范仲淹在为母守丧时居于南京应天府。接下来一个大家也很是熟悉的人邀请到了他——当时的晏殊正是南京留守、知应天府,他听说范仲淹有才名,于是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这个时候,范仲淹也开启了他执教兴学的生涯。】

【范仲淹在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每次进行时事政论的谈论,都慷慨陈词。可以说,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就是由他倡导开启的。当然,在他的带动下,书院的学风也是焕然一新,范仲淹也声誉倍增。

天圣六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当时的宰相王曾就对这份万言书极为赞赏,加上晏殊的推荐,仁宗不久后便征召范仲淹入京,任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似乎朝廷这个圈子绕来绕去都是这些人,朝臣们看着熟悉的名字出现,又是一阵恍然。

“执教兴学?这是之前对范公的总结和赞誉吧?”

之前在范仲淹的判词中,有出现过这个名词。当然,他们也是认可的。

因为范仲淹并不是只在应天书院的执教上有所建树,他是在后来到每一地任职时,必定兴学助教。大家都能看出来,他并不是在追求什么好名声,而是真的在做实事。

“天女说话也还真是有意思。‘时间没有等他,但时间也是眷顾他’,倒也没有说错——范仲淹想要奉养母亲,只是时不我待,他的母亲走的太快了。但他也有遇到贵人,给他的任职上也是给出助力。”

毕竟,京官和地方官,差距还是挺大的,哪怕在京中的官职并不大。

“所以还是得抓教育啊!”

天女看重的,除了百姓和民心,教育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何况,这也是不必多说的。在地方为官,教化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指标,现在天女对范仲淹的赞同,也不过是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对教化的重视。

毕竟,什么都离不开人才,而教育就是挖掘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措施。

只是教育之功,非一时可见,而是千秋大业。那么,大兴府学、广纳贤才也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也是开始。

而诸位皇帝看着范仲淹,也都是有些羡慕。

——这样的人才,怎么就不是在他(们)的手下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