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这两位菜农所言,下碣隅里可不简单,那里不仅建有飞机场,还有数量众多的坦克,更有大批美军驻守在此。得到这个重要情报后的朱文斌当机立断,决定带领手下继续深入,对飞机场展开近距离侦察。
随着逐渐靠近飞机场,他们愈发小心谨慎起来。只见机场四周山峦环绕,前方更是有着一大片密密麻麻的障碍物。而在飞机场周边,则围起了一层高高的铁丝网,铁丝网上还悬挂着许多令人心悸的罐头盒子和小巧玲珑的铃铛。稍有风吹草动,这些铃铛便会发出清脆的声响,向敌人示警。此外,这片区域内到处布满了地雷,可谓是危机四伏。
然而,即便如此凶险,朱文斌等人依然没有退缩。他们强忍着心中的恐惧,继续向着机场内部窥探。透过望远镜,他们惊讶地发现,五六十辆坦克整齐地排列在四周,形成了一个既能够稳固防守又具备灵活机动性的“碉堡群”。
这些坦克相互配合,可以轻易构建起一道密不透风的交叉火力网,任何敢于来犯之敌恐怕都会在瞬间灰飞烟灭。朱文斌继续向前摸去,发现周围的山上都有志愿军的部队,但下碣隅里的制高点1071高地却在米军手里。高地下方的小高岭在志愿军控制下,下方的公路也被我军卡死。
朱文斌赶回团部,向上级报告了敌情。军、师首长和一七三团心里有了谱,再次进行部署和动员。他们知道,这场战斗将异常艰难,但为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他们必须全力以赴。
天黑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能见度非常低。这对于米军来说不是好消息,他们的对手精于使用轻武器,擅长夜战。利用月光和雪地的反光,志愿军战士们就能将手中武器发挥出巨大的效能。这种利用天候、地形的能力是志愿军的法宝,也是米军与志愿军的最大差距。
夜色中,志愿军战士们悄无声息地向米军阵地靠近。他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在刺骨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打败米军,保卫祖国。
米军中校里奇紧紧握着手中的枪,眼睛警惕地盯着四周。他知道,志愿军随时可能发起攻击。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但他也知道,他必须坚守阵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突然,一阵枪声打破了夜的寂静。志愿军战士们像猛虎下山一样,向米军阵地冲去。米军士兵们惊慌失措,纷纷开火还击。子弹在空中呼啸,爆炸声震耳欲聋。双方在雪地中展开了殊死搏斗。
朱文斌带领侦察班冲在最前面。他们利用地形和夜色的掩护,巧妙地避开了米军的火力。朱文斌一边射击,一边指挥着队员们前进。他们的目标是米军的指挥所,只有摧毁了指挥所,才能彻底打乱米军的阵脚。
朱文斌带领侦察班冲进了米军的指挥所。他们与米军士兵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最终,在朱文斌的带领下,侦察班成功摧毁了米军的指挥所,为志愿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当太阳升起时,下碣隅里的战场上已经是一片狼藉。米军士兵们死的死、伤的伤,而志愿军战士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胜利的旗帜还是在下碣隅里上空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