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击退竞争对手的恶意攻击,赢得诉讼并实现声誉与业务的双重腾飞后,李氏集团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整个集团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但李轩并未因此而满足或懈怠。他深知,商业的战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李轩在集团高层会议上神情严肃地说道,“当下的成功只是一个新起点,我们要谋划更远的未来,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会议室里,众人纷纷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决心。
市场总监率先发言:“李总,经过市场调研,我们发现新能源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储能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这个领域进行布局?”
研发总监紧接着补充道:“如果进军新能源领域,以我们集团在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方面积累的技术优势,或许可以在电池研发上实现突破,比如研发出续航能力更强、充电速度更快且安全性更高的电池。”
李轩微微点头,陷入沉思。片刻后,他说道:“新能源领域确实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方向。但我们不能盲目进入,要进行更深入的市场分析和技术评估。先成立一个专项调研小组,由研发、市场、财务等部门抽调精英组成,全面评估进军新能源领域的可行性。”
与此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李氏集团的品牌影响力正持续发酵。各国政府和企业对李氏集团的创新能力和商业信誉给予了高度认可,纷纷抛出橄榄枝,邀请李氏集团参与更多的国际合作项目。
欧洲某国政府代表亲自到访李氏集团总部。“李总,贵集团在科技研发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卓越表现,让我们深感钦佩。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希望李氏集团能够参与其中,运用你们的智能家居技术和创新理念,助力我们打造更加智能、便捷的城市生活环境。”
李轩热情地接待了对方,说道:“非常感谢贵国的信任与邀请。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项目,与我们集团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我们很愿意参与其中,为贵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双方就合作细节展开了深入探讨,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这一合作不仅将进一步提升李氏集团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还将为李氏集团带来新的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机遇。
然而,就在李氏集团积极筹备新业务拓展和国际合作项目时,一些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管理的复杂性日益增加。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有时会出现不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李总,最近在几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在产品定位和推广策略上出现了一些分歧,影响了项目进度。”运营总监忧心忡忡地向李轩汇报。
李轩皱了皱眉头,说道:“部门之间的协作至关重要。安排一次跨部门沟通会议,让大家把问题摆在桌面上,充分交流,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沟通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协作流程,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为了提升集团整体的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李轩决定对集团的组织架构进行优化调整。他引入了更加灵活的项目制管理模式,打破部门壁垒,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员工能够围绕具体项目迅速组建团队,高效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