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山想起陈亮曾对他说的那些话,相信只要皇帝不想要他的命,他就是将事情做绝了,有“快速戡平荆湖叛乱”的这份功劳在,保住小命应该不成问题。心想,好命好运需要天来帮,反正今日不知明日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也没什么不好。于是,只要军师刘文心说的在理,他便一五一十将其落到实处。如此一来,受益者外头对他又畏又让,歌功颂德,受害者里头对他又气又恨,恨意难消。
襄王觉得姜山这是在自寻死路。刘文心却不以为然,觉得有些事,姜山做与不做都一个样,好好不到哪里去,歹歹不到哪里去,还不如将事情做好做绝了来,至少解了陛下的难处,又不失为好男儿来荆湖走了一趟。
只因为他刘文心觉得姜山,身为大夏国的将领,受命南下荆湖剿匪,自当忠于职守,积极维护朝廷的有效统治,愧对了荆湖起义军在所难免;身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镇压了起义,却也促成了荆湖自此太平。有功有过,只有大夏国皇帝说了作数,其他说的都是空话。
由于刘文心善于发现问题,姜山又不怕担负责任,只要是于国于民有利的事,都毫无保留地做好了来,意难平的荆湖百姓很快便对朝廷重建信心,生活步入正轨,以最美好的心情展望将来,呈现出一幅太平安康之景象。
善后之事做到位,荆湖地区呈现太平,朝廷诏书立时下达,改任荆州刺史程之焕为荆湖南北安抚使,荆湖南北制置使姜山入京见驾。姜山向程之焕交接好一应事务,随襄王起程进京,自不在话下。
临行时,杨锐钦、黄不佑等人相送在后,拉住姜山的手说道:“将军,荆湖南路无耕牛,你可否向陛下奏明此事,请求朝廷拨赐些耕牛到来,以解百姓耕田之困。”
荆湖之事已不由姜山所管,可又不愿不管,问杨锐钦为何没有耕牛,耕牛都去了哪里?杨锐钦说,先前义军建造大船,为保护船身不轻易受损,外裹一层厚厚的牛皮。为获得牛皮杀牛,杀无可杀,自然无耕牛了。姜山说,怎不早说?
黄不佑道:“见大帅那么忙,末将等不忍心说,等到有机会说时又没想起。刚才看见田地荒芜,无人耕种,这才想了起来。”
县官不如现管,姜山不想越俎代庖,请襄王来管理此事,襄王乐意效劳。
姜山、襄王朝前来相送者拱手抱拳话别:“诸位,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上马就行。刘文心、郑威、黄宗等人拱手相送在后:“后会有期。珍重,顺风。”姜山、襄王等人跨马北上。
路上无聊,陈新引出话题,道:“大哥,这清剿了数年的荆湖匪患,在你这里三两个月就给平定了。要我看,那些水寇们可能至死都没来得及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姜山道:“这有什么弄不明白的。可巧碰上荆湖大旱,湖水枯竭如冬。且杨一波在阵营里又大搞特权、滥杀无辜,背离了‘等贵贱,均贫富’之初心,人心大失。”
襄王道:“依我看,不尽然。还依赖于准备工作做的到位。”
乐忠一旁笑道:“殿下也开始研究用兵了?”
襄王道:“俗话说,跟着先生学念书,跟着屠夫学杀猪,本王跟着你们老大这么好的将军,自然要学点用兵之道才算不虚此行不是。”
乐忠道:“那有请殿下说说,若是让你来清剿荆湖匪患,你当如何?”
襄王笑道:“勘察地形地貌仔细,了解周边形势认真,打听水寇内部状况用心,总结前人剿匪失败的经验教训一丝不苟,从而制定出一套极具针对性的剿匪方案。”
乐忠道:“该不会仅于此吧?”
襄王道:“那是自然。先派兵屯驻各个重要渡口,切断外界向义军的物资补给,阻断义军各营寨间的联系,以蹂践庄稼给义军心里造成恐慌,再派人入义军营寨劝降,分化瓦解义军。天时、地利、人和,三位一体,想不胜都难。”
乐忠等人道:“恭喜殿下用兵之略大成也。”
襄王笑道:“事后纸上谈兵,不足道哉!驾...”见姜山跨马跑出了半里开外,不也马鞭一扬,朝着江陵府方向追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