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婉茹受教似的点点头,说道:“犹太人好会做生意啊。”
“那是当然,我再给你讲一个犹太人做生意的故事。”
“好啊好。”汪婉茹在胸前击掌,一脸崇拜地看着许正阳。
许正阳讲起了著名的配套经济理论。
有一座城市,在城东和城西各修建了一条新马路。犹太人在西边,中国人在东边。双方各自开了一家修车店,开店之初,他们的由于价格公道,服务态度又好,两家店的生意都很红火。
渐渐地,另一个犹太人在西边发现前来修车的人常常要费事等待,他脑子一转,就在修车店旁边开了家快餐店,专营犹太美食,很快就生意鹊起,到了后来,就算是不修车的人,也愿意去光顾这家店。
而在城东,另一个中国人看到自己同胞的修车店生意好,就在街对面克隆了同样一家店,为了招徕顾客,他按照对面老店的价目表,无论是服务费还是销售各种零件的费用,全部都打九折。
他这么搞,两家店的关系立刻就变成有些紧张,不过两方的日子都还勉强能过。
又过了一阵儿,另一个犹太人看到城西的人越来越多,就开了一家超市,渐渐地有更多人加入,配套地建起了住宅,学校,医院,各种不同的娱乐场所,整个城市的西侧慢慢形成了一个繁荣的新兴社区,房地产业也开始增值。
而在东边,更多中国人都跑过来开修车店,价格战变得越来越白热化,每家店都偷偷在客人面前诋毁其他同行。
为了控制成本,店主们不惜克扣修车师傅的工资,甚至在修车的时候以次充好,偷工减料。
结果可想而知,修车业出现了产业分层,高价车和新车都到城西维修保养,尽管那边修车的平均价是城东的好几倍,大家也愿意支付。
而二手车,廉价车都到城东中国人扎堆的店里,那里的服务和质量都很差,唯一的优势就是便宜。
犹太人的修车店赚的盆满钵满,城东的中国人虽然也很勤劳,却仅混了个温饱。
听完了故事,汪婉茹先是问:“你都是在哪里知道这么多的事呀?”
许正阳表情得意地说:“你老公我知道的东西可多着呢。”
“臭美吧你,”汪婉茹温柔地白了他一眼,接着又说,“我感觉你讲的故事很有说服力,且不说咱们的店,就是在我原来的单位,大家背地里都在讲别人的坏话,人际关系很是紧张,哎,真不喜欢这样的氛围。”
许正阳笑着说:“所以你离开就对了。”
汪婉茹也笑了,露出两个酒窝,忽而又担心起来:“我记得你之前和我说,今天这样的事,以后还会发生?”
许正阳道:“这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国人的思维就是如此,你改变不了的,想要拜托困境,就要让自己变得强大,就像周杰伦那首歌词里面唱的,等我到了山顶上头,谁都伤不了我。”
汪婉茹把眼睛瞪得老大:“周杰伦是谁?”
许正阳不由在心里暗骂自己:“我他妈瞎引用什么歌词!”